Q3中国电视整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0.4%,市场格局生变
电视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缩,国产品牌却在逆势中加速集结,占据着96%的市场江山。
根据洛图科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为727.0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10.4%,环比第二季度也下降6.6%。
这一降幅较第二季度2.1%的同比跌幅显著扩大,成为近五年来首个环比下滑的第三季度。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去年国家补贴政策带来的透支效应以及本季度补贴额度紧张是导致表现不及预期的直接原因。
01 市场概况:近五年最差第三季度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电视市场遭遇“双降”,不仅同比减少10.4%,环比也下降6.6%。
这一表现创下近五年来单季最大跌幅。
从累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市场出货量曾小幅增长1.4%,但前三个季度累计出货总量为2389.5万台,较去年同期仍下降2.5%。
第三季度的三个月里,中国市场的出货量连续同比下降,且降幅都在较大幅度的10%左右。
与历年第三季度相比,2025年第三季度成为近五年首个出现环比下滑的第三季度,这打破了传统的“备货旺季”规律。
02 品牌竞争:头部品牌垄断96%市场份额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竞争格局持续向头部品牌聚集。
前四大国产品牌海信、TCL、小米、创维组成的第一阵营展现出更强的抗跌能力,合计占据80.1%的市场份额。
前八大品牌(海信、TCL、小米、创维、长虹、海尔、康佳、华为)合计市占率达到96%,创下历史新高。
虽然前八大品牌出货总量同比也下滑8.5%,但跌幅小于行业整体水平。
其中,海信依托技术积累与供应链优势,在MiniLED、超大尺寸产品等高端细分领域的布局逐步显现成效,稳居出货量首位。
小米及其子品牌REDMI凭借清晰的性价比策略保持市场第三的位置,其智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持续带动电视产品的销售。
相比之下,外资品牌在本土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弱化。三星、索尼、飞利浦、夏普四大品牌在本季度合计市场份额不足5%,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难以对主流格局形成冲击。
03 产品趋势:大尺寸化与技术升级
尽管整体市场规模收缩,但电视大尺寸化的趋势仍在加速。
第三季度电视平均尺寸达63.1英寸,同比增加1.9英寸;前三季度均值63.2英寸,同比提升2.1英寸。
75英寸自2024年登顶销量榜首后,今年继续领跑市场。前三个季度累计来看,该尺寸段的销量份额达到37.9%,同比大幅提升5.5个百分点。
“泛百寸电视”(98英寸和100英寸)在前三个季度市场中的销量份额约为2.8%,市占率和绝对销量均实现翻倍。
在技术方面,Mini LED成为各大品牌布局的重点。海信推出了第三代RGB-Mini LED显示技术双旗舰。
TCL则发布了采用RGB-MiniLED技术的Q10M Ultra、Q9M,以及采用SQD-Mini LED技术的X11L三款新品。
04 市场下滑原因:多重因素交织影响
电视机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需求刚性程度长期处于低位是本质原因。
去年家电国补始于第四季度,当季大涨对第二年的市场存在透支,而今年进入第三季度所发生的国补额度短缺,又使得第三季度本来的备货旺季意外哑火。
消费需求呈现疲软,例如房地产销售低迷导致新增家电需求减少,加之电视换机周期延长(平均达7-8年),存量市场竞争白热化。
技术迭代放缓,例如8K、Micro LED等新技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OLED因成本问题渗透率增长有限,难以刺激大规模换新需求。
智能投影、激光电视、闺蜜机等显示设备分流部分年轻用户,尤其是租房群体更倾向轻量化解决方案。
05 未来展望:量减质升的新常态
展望全年,洛图科技预测2025年中国电视市场总出货量将同比下降6.8%。
尽管整体需求仍处调整期,但头部品牌在产品创新、技术迭代和渠道整合方面的领先优势,将继续主导行业发展趋势。
政策层面家电以旧换新、国补补贴以及接下来的双11等活动,叠加2026年大型体育赛事临近,或将在2025年四季度带来阶段性回暖。
但中长期看,中国电视市场已进入“量减质升”的新常态。
厂商需在显示技术、内容运营、交互体验等维度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更有望在红海中赢得持续发展空间。
市场的变化印证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前三季度TOP4品牌累计出货量同比仅微降0.9%,远优于行业2.5%的整体降幅。
当75英寸电视已成为每十台售出电视中接近四台的选择,当泛百寸电视从极客玩家的奢侈品变为更多家庭的选择时。
中国电视市场正在证明:收缩的市场依然能孕育增长的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