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碳中和+石化+广东国资”引爆茂化实华,国资入主重塑危局
一家连续三年半亏损超4亿、资产负债率近70%的老牌石化企业,正试图通过一场国资主导的定增逆天改命。
10月21日,茂化实华(000637)股价强势涨停,收盘于4.73元。而在前一天,该股同样以涨停报收。这家老牌石化企业的突然爆发,源于“定增+碳中和+石化+广东国资”多重概念的叠加。
在市场资金的追捧下,茂化实华已成为近期疲软A股市场中难得的亮点。该公司自1998年完成配股之后,时隔27年再次计划募资,而此次定增的背后,是茂名市国资委入主后对这家困境企业的一次全面重塑。
01 国资入主
2024年,茂化实华的控制权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年3月,茂名港集团以4.05亿元的价格在司法拍卖中成功竞得北京泰跃持有的公司1.52亿股股票。
到2024年4月,这笔交易完成过户,茂名港集团正式成为茂化实华控股股东,茂名市国资委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这意味着,茂化实华从一家民营企业转变为国有控制企业,这一变化为公司后续的资本运作和战略调整奠定了基础。
控股权的变更也触发了茂名港集团的全面义务,该集团承诺自本次发行结束之日起18个月内不转让本次认购的股票,彰显了其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02 定增方案
2025年8月31日,茂化实华发布定增预案,揭开了本次资本运作的序幕。
根据方案,公司拟向控股股东茂名港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56亿股,发行价格为3.4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32亿元。
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此次定增不仅是茂化实华27年来的首次再融资,更是控股股东巩固控制权、支持公司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行完成后,茂名港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将得到巩固,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03 业绩困境
茂化实华急待资金注入的背后,是其不容乐观的经营状况。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8亿元,同比下降2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265.91万元,尽管同比减亏12.15%,但依然未能扭转亏损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已是茂化实华连续三年半陷入亏损困境。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亏损1.3亿元、1.28亿元和8338.31万元,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金额高达4.24亿元。
公司的财务结构也令人担忧。截至2025年6月末,茂化实华资产总额21.7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9.18%,较2024年末还上升了0.87个百分点,远高于行业健康水平。
04 转型战略
在国资入主后,茂化实华开始积极推进可持续转型发展战略。
公司正在深耕石化主业的同时,积极谋划可持续发展转型项目。
一方面,公司全面暂停山东铅酸蓄电池、广西大修渣等非石化主业的项目,聚焦资源回归核心业务。
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推进盘活存量化工装置,利用产学研等手段,开发生产超低熔指板材聚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
茂化实华还持续推进双氧水提质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底已开始试生产,成为公司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的重要一环。
据公司披露,它正在储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项目,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致力于打造“碳中和”标杆企业,这些举措正好契合了当前绿色低碳的热点。
05 资金需求
对于此次定增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决策,茂化实华有着明确的逻辑。
公司表示,近年来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除通过经营活动补充流动资金外,主要通过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然而,银行贷款不仅额度有限,且会产生较高的财务成本。
如公司继续增加银行贷款,一方面将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加大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较高的利息支出将侵蚀公司整体利润水平。
相比之下,股权融资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后,将有效满足公司经营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新增营运资金需求,缓解资金压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财务安全水平。
06 后市展望
此次定增对茂化实华而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控股股东茂名港是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建设与运营主体,总资产超2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45亿元,已形成港口物流、供应链贸易、石油化工、资源循环、工程建设和咨询五大核心业务板块。
这意味着,茂化实华作为茂名市国资委旗下唯一的石化上市平台,未来有望与控股股东产生更多的协同效应。
茂名港也表示,将协同第二大股东茂名石化公司带领公司广泛寻求资源,搞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从市场反应看,茂化实华在10月21日涨停后,分析认为“后市或有继续冲高动能”,显示出市场对公司的预期正在改善。
茂名市国资委的入主,不仅为茂化实华带来了国有资本的信用背书,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战略重构的机会。
随着5.32亿元定增资金的注入,这家老牌石化企业能否借助“碳中和”的东风,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市场正拭目以待。
在国资主导的这场改革中,茂化实华正试图向市场证明,它不仅仅是一家传统石化企业,更是绿色转型大潮中的潜在参与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