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科量”增强 港股第18C章企业队伍持续壮大
港交所上市科正在处理的超过200宗上市申请中,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其中18C章节的特专科技公司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2025年5月,晶泰控股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18C制度下首个挂牌企业,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为特专科技公司开辟的新通道正式进入收获期。
紧随其后的黑芝麻智能与越疆科技,同样通过18C章节登陆港股,进一步丰富了香港股市的“硬科技”成分。
从生物科技到人工智能,从智能驾驶到机器人,一批批特专科技企业正通过这一创新融资通道,叩开港股市场大门。
01 制度创新:港交所的“破冰”实验
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开创了资本市场支持早期企业的先河。
这一尝试取得了显著成功——截至2025年8月底,仅正在处理的18A章上市申请就达24家。
在18A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23年3月31日,港交所进一步推出18C章,将包容性从生物科技扩展到更广泛的特专科技领域。
18C章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已商业化公司”和“未商业化公司”两类。
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达到2.5亿港元即为“已商业化公司”,未达到则为“未商业化公司”。
针对这两类企业,港交所设置了不同的市值门槛:已商业化公司不低于6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不低于100亿港元。
此外,18C章还对研发开支比例提出明确要求:已商业化公司需达到15%以上。
收益在1.5亿至2.5亿港元之间的未商业化公司,研发开支比例更是不低于30%。
02 落地生根:18C企业的行业图谱
自2023年3月落地以来,18C章已逐步成为高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
截至2025年8月,已有12家特专科技公司通过18C章节公开提交了上市申请。
从行业分布看,这些企业涵盖了智能驾驶、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希迪智驾、驭势科技专注于智能驾驶技术;五一视界深耕数字孪生平台;云迹科技、仙工智能则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解决方案领域。
已成功通过18C上市的晶泰控股,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的研发公司,其上市为后续特专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至今,已有晶泰控股、黑芝麻智能与越疆三家企业通过18C章节成功上市。
03 政策升级:科企专线与上市流程优化
2025年5月,港交所推出 “科企专线” ,为18A及18C企业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这一专线显著提升了上市效率。截至2025年9月,已有约36家企业通过这一通道递交上市申请。
同时,港交所也完成了对新股定价机制及公开市场要求的优化改革,相关上市新规已于2025年8月正式实施。
新规适度放宽了有关公众持股比例的要求,提升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增强市场定价的透明度。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这些改革旨在“提升香港新股市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未来港交所还将持续优化制度安排。
04 互补生态:18C与科创板的差异化布局
随着18C章的推出与科创板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为科创企业构建了更加多元的融资生态。
从行业定位看,18C在行业包容性上相对更宽泛,除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热门领域,还关注一些具有发展潜力但尚未被广泛重视的新兴行业。
科创板则更聚焦于核心科创领域,严格筛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科技领域。
在上市门槛方面,18C设置了较高的市值要求——已商业化公司不低于6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不低于100亿港元。
科创板则采取适度的市值门槛策略,上市门槛集中在10亿至40亿元人民币。
投资者结构也有所不同:18C采用机构投资者主导机制,明确要求IPO中至少50%的股份须由独立机构投资者认购。
科创板则通过规定上市后的总股本和发行比例,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参与机会。
05 风险管控:知识产权与投资者保护
鉴于特专科技公司的核心价值往往体现在无形资产上,18C章特别强调知识产权披露与保护。
申请18C上市的公司需要详细披露其知识产权概况,包括类型、状态、有效期及是否与特专科技产品直接相关等信息。
知识产权失权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包括自然失效、管理不当失效以及被第三方提起无效等情形。
2019年,某微电子机械系统公司在上市期间就曾遭遇竞对提起的多项专利权属诉讼,尽管最终成功上市,但专利权属纠纷阻滞了公司的上市进程。
为保护投资者,18C章设置了多重保障机制。
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前必须引入资深独立投资者,在IPO过程中将至少一半的发售股份分配给独立定价投资者。
对于未商业化公司,18C章还设置了更严格的锁定期安排,以防范关键股东套现对市场造成冲击。
06 前景展望:从跟跑到领跑的新机遇
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透露,目前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
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兴趣正在提升。越来越多海外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技企业的新股认购,反映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高度认可。
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的科创企业在技术、成本效率与应用落地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优势,更标志着中国在AI领域已经从‘跟跑’走向‘领跑’。
毕马威华南区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姜健成表示,港股市场的优势在于制度包容性,企业对上市过程中的监管问询、上市时间表等均有较为确定的预期。
2018年以来,港交所引入同股不同权、18A、SPAC及18C等上市制度,这些改革为港股市场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新股募资,吸引了一批独角兽及高科技公司上市。
截至2025年8月,港交所正在处理的18C上市申请已达12家,涵盖视觉智能、元宇宙、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从首家18C公司晶泰控股上市,到如今十余家特专科技企业排队等候,香港资本市场的“含科量”正持续提升。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未来“18章系列”上市规则仍有可能扩展,这意味着更多领域的科技公司有望获得量身定制的上市通道。
|
|